一個產業要想實現良性發展,必須具備足夠的內生動力。生物質能產業因為原料收集限制,即便實現了規模化發展,其業務布局依然將是分散化的,即小規模、多點布局開發。這個特點會帶來很多發展難題,需要產業內的企業進行經營機制與管理模式創新,尋找一條適合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道路。具體而言,要以分布式發展為指導原則,實現六個“網”的突破。
生物質原料的能源密度較低,單位面積土地上的生長量、收集量、可利用量相對有限。一個2.5萬千瓦的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,平均燃料收購半徑超過30公里,最遠甚至達到300公里,造成運輸成本主導生物質燃料成本。當前,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探索按照鄉鎮布局生物質發電項目,單個項目按照0.5萬千瓦設計,采用分布式能源生產模式,秸稈收購半徑縮短為5公里左右,大幅度降低燃料成本,提高了生物質發電項目效益,該種模式值得進一步探索并推廣。
為提高生物質發電及電熱聯產項目的利用小時數,可以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國家能源局發布的《推進并網型微電網建設試行辦法》,探索新型微電網模式,按照鄉鎮設計生物質發電,就近向當地用戶供電。生物質燃氣項目具備接入天然氣管網條件的地方,優先接入天然氣管網系統。但更多的生物質燃氣項目遠離天然氣管網,需要獨立尋找用戶、實現供氣,部分企業選擇壓縮后通過CNG槽車外運,也有企業在探索建設少量管道、形成局部輸氣管網的辦法,向鄰近城鎮、新農村和工業項目供氣。實踐表明,微氣網是生物質能產業發展,特別是生物質燃氣產業發展的黃金模式。
單純的生物質發電、電熱聯產、生物質能供熱都存在轉換效率低的突出問題。由此,南陽酒精總廠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,先生產生物質燃料乙醇、生物質柴油,殘渣和有機廢液生產生物質天然氣,最后的殘渣再用于發電,其中,天然氣在用氣高峰以外供為主,其他時間用于發電。這種多能聯產模式有效提高了生物質能利用率和靈活性,顯示出多能互補是生物質能開發利用與生俱來的優勢,為改善經濟效益創造了技術條件。
總體來說,《指導意見》為生物質能產業帶來了春風,清潔供熱是生物質能健康發展的新沃土,政策落地和配套將為生物能產業提升競爭能力,而創新,包括管理創新、模式創新、機制創新、技術創新,將成為吸引和鼓舞外界資本涌向生物質能產業的關鍵。